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事关央地关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是区域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需要克服人为干扰,使生产要素流入区域外主导产业,实现区域间产业互补。区域产业发展冲击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的现象,并不是正确选择并合理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固有弊病,主要是利益冲突使得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出现偏差。解决这类矛盾,单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深化改革、培育市场,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为使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同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适应,应科学选择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并合理安排主导产业项目的区域布局。由此可以得知,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也要尊重地方政府利益,“有组织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实行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是处理好“纵向”关系的重要路径。新质生产力是基础研究、产业体系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完整过程,强调整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是实现国家科技发展重大突破、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需要立足全球前沿科技竞争新动态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中央工业一般是具有全国意义和对工业起决定作用的工业,地方工业一般是地方范围的工业,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灵活性强,可以满足地方具体需要和补充中央工业的不足,二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关系,需要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实行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并举。
国资主导的企业集团是“纵横合一”的重要载体。企业集团是潜在形态、现实形态和发展形态的统一体,以实现科研、金融、生产、服务一体化为目标,具备资源优化组合、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等优势,实现了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拥有品牌力、科研能力、试制能力和融资能力,担负着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在面对同样的机遇和风险时获胜的可能性更大,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合作与谈判的议价能力强、话语权大,而且有利于政府推行产业政策和实现规模经济。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集团可以突破区域和部门的束缚,建立起生产上的专业化和大批量作业,扩大企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实力,便于国家加强行业管理和实施产业政策,二级企业在区域上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增强综合实力,提高生产率。早在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就明确规定,重点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属于国家和福建省产业政策确定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以公有制为主体,确立国有资产在集团企业的主导地位。
中央企业扮演“纵向”角色是破局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机理和培育机制使其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和整体性,这使得中央政府依赖产业政策引导并激励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的传统策略不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条件下,构建并实施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找到合适载体,需要有全国性产业集团发挥“纵向”作用。我国的中央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企业集团,直接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力量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为主体。本研究由此认为,在央地关系中引入中央企业扮演“纵向”角色是破局的关键,使其在“纵向”上代表中央政府执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优化产业项目布局,在“横向”上围绕新质生产力主导产业协同地方政府调动区域内多元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在促进本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完整地破解新型举国体制如何“举”的问题的关键。
作者联系方式:
付景涛
173779482@qq.com
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海南省公司治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