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持续活跃的企业进入与创业活力。新企业的诞生不仅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的重要机制。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治理并行的背景下,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不可忽视的因素。既有研究多从居民健康、劳动生产率等角度探讨空气污染的影响,却较少系统分析其如何塑造企业的市场进入行为。本文基于产品种类扩张型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将空气污染与企业进入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系统考察了空气污染对企业进入决策的影响机制、异质性特征与长期效应。
理论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空气污染因素的企业进入决策模型,提出三条核心影响路径:一是空气污染通过损害劳动者健康与迁移意愿,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与效率;二是空气污染增加企业经营与融资风险,推高预期回报率;三是空气污染降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削弱区域吸引力。这三种机制共同作用,抑制企业进入意愿。
实证上,本文利用中国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实行集中供暖、以南不供暖这一“准自然实验”,构造断点回归设计(RDD),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结果发现,空气污染显著抑制了企业进入,这一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更换变量度量、控制气候变量、非参数估计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空气污染对企业进入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的县域以及服务业中尤为显著。
机制检验表明,空气污染主要通过劳动力供给减少、企业风险上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三条渠道抑制企业进入。进一步分析发现,空气污染对企业进入的抑制效应具有长期性,而实施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则能有效促进企业进入,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实现协同推进。
研究启示如下:第一,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应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职能是不冲突的,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制定合理环境保护政策,强化环境治理能力。第二,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应以吸引企业进入为目标,以优质生态环境彰显招商引资优势基础。过去普遍采用的在税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进行大规模让利来吸引企业的策略是地区间的恶性竞争。第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要想吸引企业进入,必须深入推进空气污染防治,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避免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被再次拉大。
作者简介:
吴海涛,经济学博士,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高聘副研究员
薛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生
叶慧颖,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刘建民,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郝宇,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经济系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